1.我們的論點如何提煉?
論點應當在論文寫作列舉框架時就應當提煉完成,首先要熟悉論文選題,在心中、電腦或紙上列出粗糙的框架,框架內(nèi)就包含了論點,然后根據(jù)后面寫作的需要,將論點提煉成間斷的句子或短語。
列粗糙框架:論文應當包含引言、正文、案例、小結(jié)、參考文獻。引言簡要介紹,然后引出你的論點。
2.我們最常用的論證方法是列舉事實論據(jù)進行舉例論證,列舉道理論據(jù)進行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那么如果將論據(jù)融入論證行文中而不顯突兀呢?
直接引用法:將需要引用的句子大體上不作改變,然后為之寫好前文和后文,以引用的部分作為中間部分,如此則不顯得突兀。優(yōu)點是簡單好用,能讓讀者明確知道哪里是作者自己寫的,哪里是引用的。缺點是顯得比較生硬,如果大段、多文獻連續(xù)引用,顯得作者沒有自己的思想。
間接化用法:在領會參考文獻的意思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論證需要,將其意思總結(jié)出來,用自己的話表述,即是化用法。優(yōu)點是能保持自己一貫的行文風格,讀起來非常流暢,不生硬,缺點是難度比較大,對閱讀量要求高,讀者不容易弄清楚哪里是作者自己的,哪里是引用的。
引用化用混合法:顧名思義。優(yōu)點是標記較為鮮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行文流暢;而且難度適中,比全部化用更容易掌握。
三種方法變換示范:
直接引用法:
風邪攜裹痰飲上犯擾亂蒙蔽清竅導致眩暈之論為歷代醫(yī)家廣泛認同。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首次提出了痰飲致眩的觀點。宋·嚴用和在《濟生方》中也談到:“七情所感,遂使臟氣不平,郁而生痰,結(jié)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朱丹溪亦在《丹溪心法》中提出“無痰不作?!钡挠^點,因此高血壓病眩暈的治療需化痰。臨床上化痰需要根據(jù)病情變化辨證治之。
間接化用法:
歷代醫(yī)家廣泛認同風痰襲上,或擾亂、或蒙蔽清竅導致眩暈之論,前有仲景“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金匱要略》)”之言首論心下痰飲可致目眩,后有嚴用和“七情所感,……郁而生痰,結(jié)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濟生方》)”明確痰氣交阻而上逆致眩之病機,拓展了痰飲致眩的病機范圍。正因為“無痰不作眩(《丹溪心法》)”,臨床上治療高血壓病眩暈需從化痰入手,根據(jù)是否夾雜他邪之病情變化而辨證治之。
直接間接混合法:
風邪攜裹痰飲上犯擾亂蒙蔽清竅導致眩暈之論為歷代醫(yī)家廣泛認同。首次提出痰飲致眩的《金匱要略》言:“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又道:“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亦斷言:“無痰不作眩?!碧碉嫳驹谛南轮薪梗我陨锨甯[而致眩?嚴用和認為“臟氣不平”,其氣上逆,易生內(nèi)風,痰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闡明痰飲與風邪交阻上蒙頭面清竅致眩的詳細病機。因此臨床上治療高血壓病眩暈當痰氣兼顧,化痰之余,觀五臟之氣,“定其血氣,各守其鄉(xiāng)”,隨病情變化辨證治之。
800萬大學生都在用的免費論文查重平臺
本文由PaperPP論文查重系統(tǒng)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xyctw.cn/industry/71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