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文核心學術期刊發(fā)表難已經是學界公認的事實。所以,我在很多場合都鼓動年輕學者去國外發(fā)SSCI或SCI論文,或者發(fā)AH&CI期刊論文。相對而言,發(fā)SSCI和SCI論文比發(fā)中文核心期刊論文要容易很多!英文好沒有語言障礙的年輕學者特別是那些歸國回來的學者,最好盡量避免到中文核心期刊上去發(fā)文章。
SSCI和SCI論文是完全的同行評議制度,作者的自由投稿是否接受被發(fā)表,依賴的是真正懂行的相同領域專家提供的審稿意見,基本上是完全取決于文章的質量。所謂文章質量,并不是寫作文意義上的好文章概念,而是主要是看文章對人類知識的促進作用,有沒有知識創(chuàng)新。所以,學術期刊發(fā)表過程被當作是一個知識論范疇。
國際學術期刊有一個共識,沒有同行評議的期刊無論辦得多好都不能算作學術期刊。同行評議被公認為對年輕學者最公平的待遇,是學術平等價值觀貫徹得相對較好的一種選擇。相比之下,中文的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大都是約稿為主,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年輕學者很難被平等地對待。
SSCI和SCI期刊是按照相關的標準辦刊的,符合標準即可入選,獲得相應的引文數(shù)據(jù)報告。因此,相關學科的刊物只要按照知識論標準辦刊即可,不需要考慮其他更多因素。這樣,各個學科的期刊數(shù)量就會比較可觀。比如,刊名到帶Philosophy的期刊有300種左右,如果加上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等哲學分支學科的期刊就更多了。這么多的英文期刊(可能不完全局限于英文)對稿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如果作者能夠提供符合相關刊物質量要求的研究論文,就相對容易被發(fā)表了。
許多學者都有共同的感覺,國外的期刊往往對中國學者的研究尤其是關于中國問題的研究非常感興趣。中國這么大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心理、市民生活等等都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對此開展研究,有關的研究成果對于人類知識空白的填補,往往會具有特殊的意義。世界需要認識中國,中國也需要了解世界。這中間的重要橋梁就是學者開展相關的研究。讓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通過SSCI和SCI期刊走向世界,成為人類知識整體的顆粒,是世界的需要,也是中國的需要。在對中國知識的渴求下,發(fā)SSCI和SCI論文就會相對容易了。
發(fā)SSCI和SCI論文需要按照人類知識生產的相關標準去運作。研究的問題、方法和程序、結論和理論概括等等都要按照人類知識的規(guī)范去進行。研究人員不能僅僅依賴中文數(shù)據(jù)庫做學問,需要對國內外所有的研究動態(tài)進行全面了解。善于站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廣泛的文獻分析提出研究問題,超越人類知識前沿去創(chuàng)新,是發(fā)SSCI和SCI論文的必備能力。只要熟悉和了解相應的科學研究規(guī)范,并嚴謹按照知識創(chuàng)新的程序進行科學創(chuàng)作,寫出來的論文就容易被發(fā)表。
或許你不相信發(fā)SSCI和SCI論文真的會比發(fā)中文核心容易,就當作試試看吧。如果你的外語不夠好,可以找外語好的做合作作者,也可以在網上找英語編輯校對服務,可能費用高一點,但效果會好一些。
800萬大學生都在用的免費論文查重平臺
本文由PaperPP論文查重系統(tǒng)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xyctw.cn/news/75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