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不端現象屢禁不止的情況下,編輯面對大量的初投稿,僅僅憑借自身專業(yè)知識和經驗已經遠遠不夠,為保證初審質量,期刊編輯應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yǎng),充分利用期刊全文數據庫的文獻檢索功能,加強對學術不端論文的審核力度,從源頭上杜絕學術腐敗。國內大多數科技期刊采用了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來對文章進行檢測,輔助文章的初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CNKI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在進行論文信息檢測時體現出了較好的實用性,在國內科技期刊界使用較為廣泛。借助于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的幫助,本刊近年初審退稿率達到了40%。初審通常在論文收稿一周內完成,也就是說有40%的論文在一周內即得到了編輯部的回復結果,為作者節(jié)約了大量的時間。
對于學術研究中的不端行為,編輯出版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制止。通過初審環(huán)節(jié)透視出的學術不端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CNKI檢測系統(tǒng)中,將上傳的比對論文與數據庫中已有論文的重復情況進行對比,并根據重復率把重復程度劃分為綠、黃、橙、紅4個階段,其中,綠色表示無重復,引用重復率低于40%的用黃色表示,標示為輕度重復,引用率在40%-50%的用橙色表示,標示為中度重復,重復率50%以上的為重度重復。
各期刊編輯部往往根據本刊實際情況設定收稿重復率閾值。有的投稿與作者本人已發(fā)論文存在多處“交集”,或為多篇已發(fā)論文的“并集”。在對論文進行初審時常常會發(fā)現,作者所投稿件重復率過高,但如果去除本人文獻重復率又變得很低,大部分的重復文獻都是作者本人發(fā)表出來的成果。當編輯以高重復率為由進行退稿時,作者卻往往有不同意見,認為與本人成果重復無可厚非,原因在于都是作者本人的成果,不存在版權爭議問題,但從科技成果創(chuàng)新視角來看,這種觀點又是我們不能贊成的。由于作者的研究方向相對固定,在作者主要研究領域內撰寫的論文往往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后來研究很可能是在以前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來稿與作者前期成果有一定的重復,本在情理之中,但如果“交集”的容量超出了適度的范圍,或者現有論文就是從前論文的“并集”,則要審慎處理。
筆者在初審的實際工作中,通過對所投稿件和重復論文的比對中發(fā)現,有的文章是源自網上已經在線發(fā)表的學位論文,對這些相似度較高的論文作者署名情況進行分析,卻發(fā)現作者署名大有文章,主要體現為3種情況:
①與他人的學位論文相似度高;
②與同一指導教師的其他學生的學位論文相似度高,作者署名“移花接木”;
③與投稿作者本人的學位論文相似度高。
這是3種性質完全不同的學術論文重復現象,我們不能同一標準、一概而論,應準確地分析實際情況,妥善給出恰當、合理的處理意見。
近年來,編輯界通過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的使用也認識到,不能簡單地以文字復制比的高低來評價學術不端現象的輕重,與他人已發(fā)表論文重復率過高的論文,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學術不端現象,重復率低甚至重復率為零的文獻,并不意味著一定不存在學術不端問題。
低重復率論文的學術不端問題的常見形式有兩種,一是由外文翻譯過來的中文文章,二是通過對文章的內容進行順序的調換、章節(jié)的增刪、語義的雜糅以及文字方面的“策略性”修改,用完全不同的文字來表達相同或相近的內容,對這種經過“模糊化”處理的文章,不端文獻系統(tǒng)則無法進行有效檢測。
筆者在前段時間的初審中就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在進行論文初審時,發(fā)現一位作者論文與已經發(fā)表出來的不同署名的論文完全雷同,甚至圖表、數據都完全類似,于是編輯給出了明確的退稿意見,很快編輯便收到了作者的申訴意見,作者聲明對文章的原創(chuàng)權利,并說明該稿在我刊投稿之前,曾經被一個行業(yè)期刊退稿,除此之外,該稿沒有外投過,作者很困惑,不明白自己原創(chuàng)的、被退稿的論文,為什么會在另一本行業(yè)類期刊上以另外作者署名的形式被刊發(fā)出來。這種情況雖然實際發(fā)生的不多,但卻影響極壞。
作者往往對參考文獻的正確引用和規(guī)范著錄重視不足,參考文獻的標而未引和引而未標現象比較常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作者確曾引用,卻在成文時由于疏漏而未能將引用文獻全部列出;②作者擔心論文達不到評審中的創(chuàng)新性的要求,出于某種心理,而故意隱去所參考的文獻;③作者為“提升”論文的學術水平,提高論文的“身價”,而故意列出文中并未參考的知名期刊或知名專家的論文;④個別作者為提高論文被錄用的可能性,而故意增加對所投期刊的引用。無論是主觀故意還是無心之錯,都未能真實反映作者對他人學術成果的參考情況。
目前業(yè)界對作者的一稿多投現象也有諸多不同看法,有的專家認為一稿多投是作者急需論文結果、應對論文評審周期過長的無奈之舉;更多的編輯界同仁則對一稿多投持反對意見,認為這不僅是作者對于科學研究的不嚴肅,更造成了編輯部資源的大量浪費。本刊一直以來堅決反對一稿多投行為,對認定為一稿多投的文章在初審階段一律給予退稿處理。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和超星等科技公司都開發(fā)了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通過檢測系統(tǒng)可以方便地檢測出稿件是否存在一稿多投現象。建議編輯部可以考慮同時使用多家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互為補充,達到徹底遏制“一稿多投”的目的。另外,在出刊前對論文進行檢測是遏制一稿多投的另一重要契機,一旦發(fā)現一稿多投現象,編輯部應果斷嚴格處理。
推薦閱讀:《中國學術不端文獻查重檢測系統(tǒng)是什么?》
800萬大學生都在用的免費論文查重平臺
本文由PaperPP論文查重系統(tǒng)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xyctw.cn/news/6288 .html